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科简介

学科基本情况:1984年成立了省内高校第一个计算机科学系,2004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获批省级博士后流动站。30多年来,培养了省内60%以上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20多个省区输送专业人才2000多人。现有专任教师58人,高级职称43人、博导15人、具有博士学位41人。

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基于分布式计算、数据与知识工程、多媒体与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沉淀,开展民族文化数字化与遗产保护、行业大数据分析、跨境及农村电商、小语种机器翻译等特色应用,形成了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视觉计算、数据科学与海量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与服务计算四个特色与优势学科方向。

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发展动态,发挥区位、技术和人才优势,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建成计算机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高地,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推广的中心,为相关学科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生源情况和国内外影响:

生源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录取分数线省内最高,招收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等双一流、985高校本科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就业率校内第一,优秀毕业生到百度、腾讯、京东等企业工作;获得本领域省级优秀学位论文数量省内第一,为部队培养武警国防生200余名,为南亚东南亚培养博士、硕士和本科留学生80余名。

学科声誉显著:建成了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发表高水平论文280余篇,CCF 推荐A/B类期刊/会议论文数全省第一。 主办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学科骨干担任大会主席、共同程序委员会主席等;20余名骨干担任省教指委主任、秘书长、学会理事长和理事,30余名教师担任专委会委员、重要学术期刊编委。入选国家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理事单位,获得CCF CSP认证考点,被多次授予CSP认证优秀单位,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获CSP西南赛区冠军、各类奖项50余项。

服务地方成效显著: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数字云南”战略,开展视觉媒体计算应用研究,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重要支持;开展“智能+X”应用研究,服务“一部手机游云南”等重大工程实施;开展大数据分析研究,为云南脱贫攻坚提供技术支持,所建电商系统销售金额1.2亿、累计节约成本500万;开展小语种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促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经济中心建设;推进“5G+AI”研究,助力打造云南移动通讯行业创新驱动新引擎。

培养目标

围绕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9499www威尼斯“双一流”建设目标,正义良善,人格健全,爱国敬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新工科发展趋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学科交叉前沿,结合云南省边疆及民族特色和优势,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沿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扎实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术素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技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合国际、国内、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计算机专业研究型、工程技术型专门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具有从事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体培养目标为:

(1)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科学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能胜任计算机或相邻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管理、软件系统开发等工作。

(3)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具备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动态的能力;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事学科研究工作或专业技术工作。

(4)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理论和前沿知识,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发展需求,为南亚、东南亚输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5)具备熟练运用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方向

1.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

面向人工智能、无线和移动网络环境,研究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的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及软硬件协同设计、云计算系统、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及网络协议,以及大数据应用、传感器网络、应用服务划分与部署等关键技术,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先进计算系统与技术在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2.数据科学与海量信息处理

面向人工智能海量数据管理、分析与服务,在数据存储的系统结构、数据处理的支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数据管理、分析、应用研究等方面,结合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习和社会计算等学科,促进数据科学与海量信息相关学科的交叉创新研究。

3.多媒体信息处理与视觉计算

面向视觉媒体数字化与内容检索、虚拟现实与图像绘制、情感识别的理论与支撑技术,针对少数民族文化计算、多媒体信息的智能分析及处理的理论、方法以及应用研究,与多媒体与大数据、视觉媒体与认知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旅游信息化等学科交叉融合,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虚拟现实和民族风格化绘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4.软件工程与服务计算

面向网络环境下人、机、物交互和融合,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复杂软件的协同构造、可信评估与持续演化相关的软件工程理论、技术和支撑平台,基于Web服务和云计算的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个性化推荐及应用集成等,促进可信演化决策、实施、评估等系统方法与技术的发展。

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累计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其中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时间为一年半,从事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二年。

提前完成学习和培养计划(修满规定的学分),各科成绩优秀,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可以提前(至少在校学习2年)进行论文答辩,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完成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学习(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学位要求,品行端正,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采用相似研究方向课题组、导师组协同指导方式。

2.专业选修课采用多名教师共同授课方式,紧跟学科优势和特点,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3.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主动参与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学术讲座和报告等,具有主动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4.采取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注重在培养方案规定的框架内使学位攻读者在该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掌握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基础上,具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的能力,特别具有解决工程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

5.导师应根据培养计划督促学生的课程学习,指导论文选题、文献查阅、调研、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

培养过程环节管理

1.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特点、学科优势,紧跟社会需求,由导师组制订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计划中主要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两部分。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计划一般在入学一个月内完成,论文工作计划一般应在第二学期内完成。

2.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期内必须参加不少于10次本学科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同时参加教学实践、工程实践、社会调查、考察实践、勤工俭学、支教、便民服务不少于1个月,如实记录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情况,采用学科学位点导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共同参与评价和考核方式,确定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考核结果。

3.开题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向导师所在教研室(研究室)提出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参考文献等,开题报告应按规范要求撰写。

开题时间一般在毕业论文提交1年之前完成,由学位点统一安排开题,通过现场答辩方式进行。开题至少包含导师在内的三名本学科硕士生导师参与,但导师不能担任开题评审工作组长,由校外专家、学位点硕士生导师共同组成评审工作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价。如开题环节未能通过,须在1个月以内重新进行开题,通过方能撰写论文,开题后如论文题目有重大调整和修改的研究生均需要重新进行开题。

4.中期考核

对硕士研究生开展学习和科研情况进行中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和获得学分情况、科研开展和论文发表情况等,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继续学位论文撰写工作,考核不合格可以向培养单位或学科提出再次参加考核,如考核再次不合格将予以分流。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初完成。

5.预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送审前3个月内进行预答辩,由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安排。

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科介绍

1、学科基本情况

9499www威尼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9499www威尼斯物理系无线电专门化,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2003年入选云南省重点学科,2005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2年获得博士后流动站,是云南省唯一的信息科学与技术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

本学科坚持立足云南,面向东南亚,结合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围绕国家战略和云南省信息化建设需求开展研究,形成了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电磁空间及网络融合、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图像语音信号处理与理解和网络环境下的智能信息处理4 个研究方向。在边疆无线通信与频谱安全、高原医学电子信息智能检测处理、面向东南亚和少数民族的语音信号识别与合成等方面取得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发成果,服务地方经济效益显著。

3、人才培养目标

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聚焦信息与通信工程国际学术前沿、国家和云南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能担当我国电子信息传输和处理开拓创新的重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新工科高层次人才。

4、生源情况

2016-2020年,共招收本科生600人、硕士生750人、博士生85人,生源地来自全国28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留学生150人。其中,硕士生、博士生生源10%、25%来自双一流高校。

5、学科声誉

(1)学科基础和建设成效得到广泛认可

9499www威尼斯是云南省最早成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位点是云南省最早建设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通信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入选云南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完备。

(2)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赞许

近四年来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IEEE汇刊系列、中科院JCRI区和II区等高水平论文100余篇,中文权威期刊论文40余篇。获得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项目资助近30项,到校经费3000余万元;获得各类奖励7项,其中省部级科学奖二等奖2项。

(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本学科培养了云南省60%以上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和应用人才,在学界、业界和党政机关等单位担任骨干;为武警总部和云南边防武警培养业务专门人才70余名;培养来自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留学生200余名;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并获得多项国际国内一等奖。与华为、中兴、移动、中科曙光、云南北斗、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建成校外实习基地近20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转化应用2项。

培养目标

正义良善,人格健全,爱国敬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围绕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9499www威尼斯“双一流”建设目标,面向新工科发展需求、信息与通信工程及学科交叉前沿,结合云南省边疆及民族特色和优势,掌握坚实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前沿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扎实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术素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与通信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合国际、国内、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型、工程技术型专门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具有从事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体培养目标为:

(1)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科学精神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信息与通信工程或相邻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管理、系统开发等工作。

(3)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具备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发展动态的能力;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事学科研究工作或专业技术工作。

(4)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交叉学科理论和前沿知识,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发展需求,为南亚、东南亚输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5)具备熟练运用1门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方向

1、网络通信理论与技术

网络通信理论,传输与交换技术,光纤通信,信源、信道编码和网络编码,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网络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等的基础理论、技术实现及应用开发。

2、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

无线通信网络,通信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与传感技术,天线设计与射频技术,移动通信,移动网络规划与优化,电波传播与电磁场理论,无线信号处理与微波技术,无线电监测,水声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广播电视技术等。促进先进无线通信信息处理系统与技术在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3、图像、语音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检测、识别、处理及估计、图像、视频信号分析、处理与识别,嵌入式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语音合成、识别与理解,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机器视觉,民族文化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安全等。

4、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

多媒体信息检索与处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自适应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开发,智能信息处理和系统开发,医学图像与远程医疗、水声信号、射电天文信号的检测与处理,新型传感器等。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先进电子信息处理系统与技术在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累计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其中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时间为一年半,从事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二年。

提前完成学习和培养计划(修满规定的学分),各科成绩优秀,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可以提前(至少在校学习2年)进行论文答辩,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完成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学习(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学位要求,品行端正,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采用相似研究方向课题组、导师组协同指导方式。

2.专业选修课采用多名教师共同授课方式,紧跟学科优势和特点,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3.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主动参与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学术讲座和报告等,具有主动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4.采取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注重在培养方案规定的框架内使学位攻读者在该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掌握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基础上,具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的能力,特别具有解决工程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

5.导师应根据培养计划督促学生的课程学习,指导论文选题、文献查阅、调研、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

培养过程环节管理

1.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结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特点、学科优势,紧跟社会需求,由导师组制订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计划中主要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两部分。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计划一般在入学一个月内完成,论文工作计划一般应在第二学期内完成。

2.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期内必须参加不少于10次本学科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同时参加教学实践、工程实践、社会调查、考察实践、勤工俭学、支教、便民服务不少于1个月,如实记录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情况,采用学科学位点导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共同参与评价和考核方式,确定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考核结果。

3.开题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向导师所在教研室(研究室)提出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参考文献等,开题报告应按规范要求撰写。

开题时间一般在毕业论文提交1年之前完成,由学位点统一安排开题,通过现场答辩方式进行。开题至少包含导师在内的三名本学科硕士生导师参与,但导师不能担任开题评审工作组长,由校外专家、学位点硕士生导师共同组成评审工作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价。如开题环节未能通过,须在1个月以内重新进行开题,通过方能撰写论文,开题后如论文题目有重大调整和修改的研究生均需要重新进行开题。

4.中期考核

对硕士研究生开展学习和科研情况进行中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和获得学分情况、科研开展和论文发表情况等,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继续学位论文撰写工作,考核不合格可以向培养单位或学科提出再次参加考核,如考核再次不合格将予以分流。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初完成。

5.预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送审前3个月内进行预答辩,由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安排。

生物医学工程

学科简介

1. 学科基本情况

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是省内唯一本专业获授权学位点。在国家“211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支持下,已建成“211三期”省级重点学科,依托于“昆明市医学信息检测处理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高校网络通信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在4 个方向形成特色和优势。

2. 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

根据学科发展定位,凝练并形成了4个特色和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

(1)高原医学电子学

重点开展了高原缺氧环境下人体心脑血管血流的生理及病理独特改变机理模型及医学信号检测分析研究工作。

(2)超声医学检测

开展强背景噪声下的微弱信号的自适应非线性信号检测理论框架研究,结合超声平面波波束合成技术,研究血流异常状态检测。

(3)医学图像与远程医疗

根据云南高原多山、交通不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索高原山地远程医学信息共享模式及其关键技术。对常用医学信息,探索其关键特征参数的提取及识别分类技术。

(4)智能医学辅助诊断与应用开发

开展“高原脑水肿便携诊断监护仪”等开发研究,研制成功便携式智能心电分析仪、超声多普勒胎心仪等有针对性的特色医疗仪器产品,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3. 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

依托学科建设,逐步建成面向云南省、中国西部地区和南亚、东南亚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和学术交流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技术转化与推广的桥头堡;建成西部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本学科结合云南实际,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为宗旨,培养这些领域急需的人才。为云南省相关高校的类似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坚持理论与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夏令营,选拔优秀毕业生;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来充分体现新工科要素;通过学科平台与团队、特色方向、技术转化、奖学金评选、就业与升学等激励制度来提高生源质量。

4. 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具有学科优势、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融合了电子、医学、生物及数理等优势特色学科。主要成果“超声多普勒动脉管壁血流信息及相关特征提取研究”获2012年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与美国Nicolet Vascular公司合作开发的“VersaLab便携式超声多普勒血流时频分析仪”等产品获美国FDA 批准并在全球上市。在高原脑水肿及心脑血管病超声特征检测与诊断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立足于云南高原山地和特有少数民族区域特征,开发有针对性的特色医疗仪器产品,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培养目标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具备生物学和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的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国内外本专业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能熟练应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阅读、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掌握计算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具有求实精神,从事生物、人体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再现、重组与诊断,医学仪器研究、设计、制造、开发和运行的高级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了解并关注本学科最新技术发展动态,掌握必要的科研手段与技能,具备科研论文撰写能力。注重科学素养和学术道德的培养,注重能力的提高,强化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保证毕业后能在科研工作及生产实践中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士。

培养方向

1、医学电子学

本方向致力于高原地区缺氧环境下人的生理及病理独特改变机理、模型及医学信号检测分析研究工作;针对高原特有疾病,研究相关的生理病理模型、特征的检测与识别以及计算机自动诊断应用,开发有特色的医疗仪器产品。

2、医学图像与远程医疗

本方向针对云南山地远程医学信息的共享应注重成本的特点,致力于研究数字化生物医学信息在无线传输中的压缩与容错技术、医学诊断信息的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

3、医学遗传生物信息学

本方向发挥文理工学科交叉的优势,用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社会科学如民族学中存在的难题,阐明各民族的遗传结构和特点,探讨他们的源流及其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4、临床生物医学工程智能计算

本方向将数理统计的理论、方法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相结合开展边疆特有病种及其流行趋势的研究。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开展计算机临床药物实验研究,以期降低新药开发费用,缩短研发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累计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其中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时间为一年半,从事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二年。

提前完成学习和培养计划(修满规定的学分),各科成绩优秀,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可以提前(至少在校学习2年)进行论文答辩,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完成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学习(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学位要求,品行端正,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采用相似研究方向课题组、导师组协同指导方式。

2.专业选修课采用多名教师共同授课方式,紧跟学科优势和特点,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3.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主动参与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学术讲座和报告等,具有主动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4.采取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注重在培养方案规定的框架内使学位攻读者在该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掌握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基础上,具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的能力,特别具有解决工程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

5.导师应根据培养计划督促学生的课程学习,指导论文选题、文献查阅、调研、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

培养过程环节管理

1.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结合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特点、学科优势,紧跟社会需求,由导师组制订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计划中主要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两部分。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计划一般在入学一个月内完成,论文工作计划一般应在第二学期内完成。

2.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期内必须参加不少于10次本学科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同时参加教学实践、工程实践、社会调查、考察实践、勤工俭学、支教、便民服务不少于1个月,如实记录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情况,采用学科学位点导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共同参与评价和考核方式,确定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考核结果。

3.开题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向导师所在教研室(研究室)提出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参考文献等,开题报告应按规范要求撰写。

开题时间一般在毕业论文提交1年之前完成,由学位点统一安排开题,通过现场答辩方式进行。开题至少包含导师在内的三名本学科硕士生导师参与,但导师不能担任开题评审工作组长,由校外专家、学位点硕士生导师共同组成评审工作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价。如开题环节未能通过,须在1个月以内重新进行开题,通过方能撰写论文,开题后如论文题目有重大调整和修改的研究生均需要重新进行开题。

4.中期考核

对硕士研究生开展学习和科研情况进行中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和获得学分情况、科研开展和论文发表情况等,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继续学位论文撰写工作,考核不合格可以向培养单位或学科提出再次参加考核,如考核再次不合格将予以分流。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初完成。

5.预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送审前3个月内进行预答辩,由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安排。

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科简介

9499www威尼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9499www威尼斯于2003年就取得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又获得“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了“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9499www威尼斯又获得了“控制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

1. 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

(1)学科定位

紧跟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聚焦云南省能源、环境、交通、国防及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等领域信息化、自动化的关键技术和问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在相关领域从事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能从事控制工程及控制系统的研究、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 学科优势与特色

本学科在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微弱信号检测与新型传感器、复杂系统控制理论、智能控制与管理系统等学科方向已形成研究特色和优势。依托学科优势,结合国家战略以及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点开展支持云南省能源、环境、交通、国防、及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等行业控制平台关键技术研发,解决了一批我省特色和优势行业自动控制及相关领域的关键问题,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云南省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3. 学科方向设置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开展工业过程数据建模及故障诊断、电力系统脆弱性分析及灾害预警、环境与市政工程安全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为提升云南省大型自动化工程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2)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

研究机器学习、机器感知等新兴领域的理论与关键技术,成果应用于物体检测、追踪、识别,机器人避障和导航等。

(3)智能控制与管理系统

研究射电天文信号的检测、传输、分析与处理技术,研发天文信号实时采集、传输、处理系统与装置。

(4)微弱信号检测与新型传感器

开展复杂场景下的微弱信号检测及超材料传感、微波传感技术的研究,探索新的信号检测方法及传感技术。

4. 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在四个学科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学科研究与开发成果已应用于云南省能源、环境、交通、国防、及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等行业和领域,解决了一批云南省特色和优势行业自动控制及相关领域的关键问题,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培养正义良善,人格健全,爱国敬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熟练应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阅读、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能胜任控制科学与工程或相关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管理、软件系统开发等工作的高层次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培养方向

1、智能系统与智能信息处理

研究机器学习、机器感知、人机交互等新兴领域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在物体检测、追踪、识别、图像搜索、机器人避障和导航等的应用。基于新型传感器,面向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等领域,开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传输、可视化计算与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

2、微弱信号检测、分析及装置

开展射电天文信号的检测、采集、传输、分析与处理研究,探索射电天文谱线观测的新方法,开发天文信号实时采集、传输、处理系统与装置。开展水声信号检测与处理、水下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3、语音、图像的识别与理解

结合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东南亚语言的使用现状,开展非母语口音汉语普通话语音识别、西南少数民族文字识别,以及东南亚语言的语音合成研究。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信息的数字化以及自动分析方法,探索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开展红外场景下的视频处理、分析以及理解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复杂场景下红外目标检测与跟踪。

4、工程系统的控制与决策

围绕云南省能源电力、环境生态、市政交通等大型工程系统的过程监测、控制及优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工业过程数据建模及故障诊断、电力系统脆弱性分析及灾害预警、环境与市政工程安全监测、工程系统多目标优化及管理决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累计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其中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时间为一年半,从事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二年。

提前完成学习和培养计划(修满规定的学分),各科成绩优秀,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可以提前(至少在校学习2年)进行论文答辩,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完成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学习(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学位要求,品行端正,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采用相似研究方向课题组、导师组协同指导方式。

2.专业选修课采用多名教师共同授课方式,紧跟学科优势和特点,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3.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主动参与指导教师研究课题、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学术讲座和报告等,具有主动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4.采取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注重在培养方案规定的框架内使学位攻读者在该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掌握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基础上,具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的能力,特别具有解决工程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

5.导师应根据培养计划督促学生的课程学习,指导论文选题、文献查阅、调研、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


培养过程环节管理

1.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结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特点、学科优势,紧跟社会需求,由导师组制订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计划中主要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两部分。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计划一般在入学一个月内完成,论文工作计划一般应在第二学期内完成。

2.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期内必须参加不少于10次本学科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同时参加教学实践、工程实践、社会调查、考察实践、勤工俭学、支教、便民服务不少于1个月,如实记录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情况,采用学科学位点导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共同参与评价和考核方式,确定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考核结果。

3.开题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向导师所在教研室(研究室)提出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参考文献等,开题报告应按规范要求撰写。

开题时间一般在毕业论文提交1年之前完成,由学位点统一安排开题,通过现场答辩方式进行。开题至少包含导师在内的三名本学科硕士生导师参与,但导师不能担任开题评审工作组长,由校外专家、学位点硕士生导师共同组成评审工作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价。如开题环节未能通过,须在1个月以内重新进行开题,通过方能撰写论文,开题后如论文题目有重大调整和修改的研究生均需要重新进行开题。

4.中期考核

对硕士研究生开展学习和科研情况进行中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和获得学分情况、科研开展和论文发表情况等,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继续学位论文撰写工作,考核不合格可以向培养单位或学科提出再次参加考核,如考核再次不合格将予以分流。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初完成。

5.预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送审前3个月内进行预答辩,由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安排。